氨氮废水的处理方法有多种,例如拐点氯化法,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吹脱法和生物脱氨法。 这些技术可以分为两类:物理化学方法和生物反硝化技术。
1生物脱氮法
去除微生物氨气的过程需要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硝化过程。 在好氧条件下,亚硝酸细菌和硝化细菌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氮和硝态氮。 第二阶段是反硝化过程。 在厌氧或缺氧条件下,污水中的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会通过反硝化细菌(发现异养和自养微生物,种类繁多)而还原为氮。在此过程中,有机物质(甲醇,乙酸,葡萄糖等)被氧化为电子供体以提供能量。 常见的生物脱氮工艺可以分为三类,即多级污泥系统,单级污泥系统和生物膜系统。
1.1多级污泥系统
此流程可以得到相当好的BOD5去除效果和脱氮效果,其缺点是流程长、构筑物多、基建费用高、需要外加碳源、运行费用高、出水中残留一定量甲醇等。
1.2单级污泥系统
单级污泥系统的形式包括前脱硝系统,后脱硝系统和交替工作系统。 脱硝前的生物反硝化过程通常称为A / O过程。 与传统的生物反硝化工艺相比,A / O工艺工艺简单,结构少,基础设施成本低,无外部碳源,无废水。 水质高等优点。 后置式反硝化系统由于混合溶液中缺少有机物,通常需要手动添加碳源,但脱氮效果可能比前端要高,理论上接近100% 脱氮。 交替工作的生物反硝化工艺主要由两个串联槽组成。 通过改变进水和出水的方向,两个水箱在缺氧和有氧条件下交替运行。 该系统本质上仍是一个A / O系统,但是它使用了一种替代的工作方法来避免混合液体的回流,因此反硝化效果要比一般的A / O工艺更好。 缺点是操作和管理成本相对较高,并且通常必须配置计算机控制的自动操作系统。
1.3生物膜系统
将上述A/O系统中的缺氧池和好氧池改为固定生物膜反应器,即形成生物膜脱氮系统。此系统中应有混合液回流,但不需污泥回流,在缺氧的好氧反应器中保存了适应于反硝化和好氧氧化及硝化反应的两个污泥系统。
2物化除氮
物化除氮常用的物理化学方法有折点氯化法、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吹脱法、液膜法、电渗析法和催化湿式氧化法等。
2.1折点氯化法
不连续点氯化法是氧化法处理氨氮废水的一种,利用在水中的氨与氯反应生成氮气而将水中氨去除的化学处理法。该方法还可以起到杀菌作用,同时使一部分有机物无机化,但经氯化处理后的出水中留有余氯,还应进一步脱氯处理。
在含有氨的水中投加次氯酸HClO,当pH值在中性附近时,随次氯酸的投加,逐步进行下述主要反应:
NH3+HClO→NH2Cl+H2O①
NH2Cl+HClO→NHCl2+H2O②
NH2Cl+NHCl2→N2+3H++3Cl-③
投加氯量和氨氮之比(简称Cl/N)在5.07以下时,首先进行①式反应,生成一氯胺(NH2Cl),水中余氯浓度增大,其后,随着次氯酸投加量的增加,一氯胺按②式进行反应,生成二氯胺(NHCl2),同时进行③式反应,水中的N呈N2被去除。
其结果是,水中的余氯浓度随Cl/N的增大而减小,当Cl/N比值达到某个数值以上时,因未反应而残留的次氯酸(即游离余氯)增多,水中残留余氯的浓度再次增大,这个最小值的点称为不连续点(习惯称为折点)。此时的Cl/N比按理论计算为7.6;废水处理中因为氯与废水中的有机物反应,C1/N比应比理论值7.6高些,通常为10。此外,当pH不在中性范围时,酸性条件下多生成三氯胺,在碱性条件下生成硝酸,脱氮效率降低。
在pH值为6~7、每mg氨氮氯投加量为10mg、接触0.5~2.0h的情况下,氨氮的去除率为90%~100%。因此此法对低浓度氨氮废水适用。
处理时所需的实际氯气量取决于温度、pH及氨氮浓度。氧化每mg氨氮有时需要9~10mg氯气折点,氯化法处理后的出水在排放前一般需用活性炭或SO2进行反氯化,以除去水中残余的氯。虽然氯化法反应迅速,所需设备投资少,但液氯的安全使用和贮存要求高,且处理成本也较高。若用次氯酸或二氧化氯发生装置代替液氯,会更安全且运行费用可以降低,目前国内的氯发生装置的产氯量太小,且价格昂贵。因此氯化法一般适用于给水的处理,不太适合处理大水量高浓度的氨氮废水。
2.2化学沉淀法
化学沉淀法是往水中投加某种化学药剂,与水中的溶解性物质发生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盐类,形成沉渣易去除,从而降低水中溶解性物质的含量。当在含有NH4+的废水中加入PO43-和Mg2+离子时,会发生如下反应:
NH4++PO43-+Mg2+→MgNH4PO4↓④生成难溶于水的MgNH4PO4沉淀物,从而达到去除水中氨氮的目的。采用的常见沉淀剂是Mg(OH)2和H3PO4,适宜的pH值范围为9.0~11,投加质量比H3PO4/Mg(OH)2为1.5~3.5。废水中氨氮浓度小于900mg/L时,去除率在90%以上,沉淀物是一种很好的复合肥料。由于Mg(OH)2和H3PO4的价格比较贵,成本较高,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可行,但该法向废水中加入了PO43-,易造成二次污染。
2.3离子交换法
离子交换法的实质是不溶性离子化合物(离子交换剂)上的可交换离子与废水中的其它同性离子的交换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吸附过程,通常是可逆性化学吸附。沸石是一种天然离子交换物质,其价格远低于阳离子交换树脂,且对NH4+-N具有选择性的吸附能
力,具有较高的阳离子交换容量,纯丝光沸石和斜发沸石的阳离子交换容量平均为每100g相当于213和223mg物质的量(m.e)。但实际天然沸石中含有不纯物质,所以纯度较高的沸石交换容量每100g不大于200m.e,一般为100~150m.e。沸石作为离子交换剂,具有特殊的离子交换特性,对离子的选择交换顺序是:Cs(Ⅰ)>Rb(Ⅰ)>K(Ⅰ)>NH4+>Sr(Ⅰ)>Na(Ⅰ)>Ca(Ⅱ)>Fe(Ⅲ)>Al(Ⅲ)>Mg(Ⅱ)>Li(Ⅰ)。工程设计应用中,废水pH值应调整到6~9,重金属大体上没有什么
影响;碱金属、碱土金属中除Mg以外都有影响,尤其是Ca对沸石的离子交换能力影响比Na和K更大。沸石吸附饱和后必须进行再生,以采用再生液法为主,燃烧法很少用。再生液多采用NaOH和NaCl。由于废水中含有Ca2+,致使沸石对氨的去除率呈不可逆性的降低,要考虑补充和更新。
2.4吹脱法
吹脱法是将废水调节至碱性,然后在汽提塔中通入空气或蒸汽,通过气液接触将废水中的游离氨吹脱至大气中。通入蒸汽,可升高废水温度,从而提高一定pH值时被吹脱的氨的比率。用该法处理氨时,需考虑排放的游离氨总量应符合氨的大气排放标准,以免造成二次污染。低浓度废水通常在常温下用空气吹脱,而炼钢、石油化工、化肥、有机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的高浓度废水则常用蒸汽进行吹脱。
2.5液膜法
自从黎念(Li Nian)于1986年发现乳液液膜以来,液膜方法已得到广泛研究。 许多人认为液膜分离法可能成为继萃取法之后的第二代分离纯化技术,尤其适用于低浓度金属离子的纯化和废水处理工艺。 乳液液膜法去除氨氮的机理是:氨氮NH3-N易溶于膜相的油相中。 它通过膜相的扩散以高浓度从膜相的外部迁移,到达膜相内部与内相之间的界面。 在膜的内相中发生与酸的反应,并且所产生的NH 4 +不溶于油相,并且在膜的内相中稳定。 在膜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的氨浓度差的推动下,氨分子通过吸附,扩散和扩散而继续通过膜表面迁移。 膜相的内侧被解吸,以达到分离和去除氨氮的目的。
2.6电渗析法
电渗析是一种膜分离技术,其使用在一对阴膜和阳膜之间施加的电压来去除水溶液中的溶解固体。 在电渗析室中的阴和阳渗透膜之间施加直流电压。 当流入的水穿过多对阴离子和阳离子可渗透膜时,铵离子和其他离子会通过该膜并在施加电压的影响下进入另一侧的浓水。 浓缩水被收集并因此与进入的水分离。